今天的故事是實際發生過的案例,但為了保護當事人及企業,將相關資訊做了許多簡化來呈現。
首先,讓我們依照慣例來想像一個場景:
一份價值上千萬的合約,在專案進行中出現糾紛。對方為了毀約,在法庭上,由對方律師聲稱:「我方當事人從未簽署這份文件,這份電子簽章是偽造的!」
針對這個攻擊,左右勝負的不再是話術或合約條文,而是是否能提出具備完整、有法律效力的數位證據。
想想,假如你是當初負責該企業導入電子簽章系統的 PM,你要怎麼協助客戶的法務,提出讓對方啞口無言的證據?
在這場攻防戰中,對方律師通常會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試圖推翻電子簽章的效力:
假如前面的文章你有仔細看,相信面對這些質疑,你已經能想到該如何提出反擊證據了吧?
身份驗證記錄 (反駁身份攻擊)
異議あり!透過如 Email+ 手機 OTP 雙重驗證或自然人憑證等機制,可確保是只有本人能完成簽署。想要同時盜用信箱與手機的難度極高,因此能有效證明簽署人為本人。
完整稽核軌跡 (反駁完整性攻擊)
異議あり!每份電子簽章文件在簽署當下都會被蓋上時間戳,並產生唯一的雜湊值 (Hash)。只要文件有任何更動,驗證就會失敗。這能證明合約內容未經修改。
詳細簽署歷程 (反駁意圖攻擊)
異議あり!系統會完整記錄簽署者開起文件、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以及完成簽署等所有行為。這些紀錄證明簽署人是有意識地進行簽署,而非被誤導或誤觸。
p.s. 題外話,假如不知道異議あり! 是什麼,大力推薦去了解一下「逆轉裁判」這系列經典的作品。
電子簽章系統的導入,不單只是讓簽署流程更快、更方便,更重要的是確保同意書和合約等文件能經得起法律檢驗。一套好的電子簽章系統,要能在每一次的簽署中,為使用者建立一組完整的證據包,才能在關鍵時刻保護好個人或企業。
今天帶大家看了一個簡化過的實際臺灣法庭案例,那假如今天跟公司簽合約的是來自歐洲的客戶,這份電子簽章在國外也有效嗎?
明天,讓我們跨出臺灣,看看歐盟的電子簽章法規 — eIDAS。